作者:宋宇丹

最近,汉中某企业在账本上搞了点“小动作”,结果被税务大数据一眼识破。
今天咱们就聊聊,这家企业到底踩了哪些雷,又能给大伙儿提个什么醒。
01

账本上的“数字游戏”,
把自己玩进稽查名单

这家公司被税务局盯上,还真不是偶然。现在金税系统接入了大数据分析,但凡数据对不上号,分分钟触发预警。
该公司就栽在三个细节上:
1
硬把资产“做小”
明明公司实际资产年年超过5000万(2023年5915万),财务却把“其他应收款”、“应付账款”科目填成负数,硬是把总资产压到5000万以下。这摆明是想冒充小微企业,蹭“六税两费”的优惠。
2
优惠吃到“超龄”
2021年5月公司已经升级成一般纳税人,居然还在用“小规模纳税人”的身份减半交税,连着三年占便宜。
3
报表漏洞太扎眼
资产科目突然出现负数,这种非常规操作在系统眼里就像黑夜里的探照灯,直接引来稽查人员上门。
02

一查到底:少交10万税款,
还牵出企业所得税问题

不查不知道,一查吓一跳。税务局顺着线索深挖,发现该公司的问题比想象中严重:
1
第一宗罪:土地使用税“打折”缴纳
公司实际占用了1.3万平米土地,每年本该缴纳10.9万元土地使用税。2021年混用小规模纳税人身份,2022-2023年继续装小微企业,三年累计少交将近10万元。
这种行为直接被税务机关定性为偷税。本来补上税款就行,现在还得额外挨罚50%。
2
第二宗罪:企业所得税“注水亏损”
公司在补缴土地使用税后,把补缴税款算成“成本”去冲减利润。2023年账面上直接“亏”了48万。但税法规定,补缴税款不能用来抵减应纳税所得额。这一通操作下来,反而坐实了虚假申报的罪名。
03

血泪教训:这些红线千万别碰

打击骗享税收优惠是2025年税务稽查的重点,提醒企业关注以下:
01
大数据下涉税数据风险无所遁形
现在金税系统比企业自身还懂报表,资产总额、用工人数这些关键指标,系统自动比对行业数据。像“科目填负数”这种初级手段,简直是给稽查部门送业绩。
对日常享受小型微利企业、小规模、高新、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的,企业需要动态复核符合条件情况,避免“侥幸心理”。
02
补税无法“一石二鸟”
有些老板觉得补缴税款还能抵利润。但税法规定,补税属于行政处罚,和经营成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,自然也不能税前扣除。
04
小编提醒
说到底,税务合规才是真省心。现在金税系统建设完成,税务局比老板更清楚企业有几斤几两。



如果您的公司也存在资产数据异常、优惠资质存疑的情况,赶紧戳下方链接做个税务健康检查。